衆所周知,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比例越來越低,申請者前仆後繼,如過江之鲫。如果有條件(交叉學科),建議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對來說國家自科基金中标率更高,也更加公開透明,評語可見,失敗的原因一目了然,不像國家社科基金敗得不明不白,而且國家自科基金經費也更多!此外,申請國家自科基金的人可以同年、同時申請教育部基金,而同年、同時國家社科基金與教育部基金隻能二選一。
國社科申請,第一步要走出學院。雖然早就聽說二本、三本學校名額少(限項),具體了解了一下,形勢比預想得更加嚴峻,幾個二本青椒朋友年年出不了學院。所以建議非211的朋友(有些在省内比較強勢的四非一本,如山西大學、河南大學,名額還是很多的),在前期(即草稿提交學院評審排序之時),在保證申請書質量的前提下,可以找院領導反映自己的訴求,這樣會大概率提升自己走出學院的幾率。有一個青椒,學術水平一般、成果較弱,但是次次院内評審第一名,雖然并沒有中标過。
一所學校不同學院的名額都是分配好的。限項其實是針對所有的高校,211及以上大學工作的朋友,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限項之事,一方面是好學校确實名額多一些,另一方面申報競争也沒有那麼激烈(在研者多)。
學院把申請書排序交給學校社科處,社科處美其名曰經過再次讨論後給出結論,其實就是按照名額刷掉評分靠後的幾名。這個時候,如果被學院、學校刷掉了怎麼辦?我覺得可以去找社科處領導申訴,畢竟現在講究“我為群衆辦實事”,并且我知道确實有成功的例子。
為什麼有時候申訴有用?一是因為學校往往會預留幾個名額應急,就是應對突發事件;二是名額在不同學院間也是互相協調的,比如有的學院報的很少,名額用不掉,就又回到社科處了。當然,申訴不适用于每個人,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當申請出了學校後,就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了。省裡還有一關,一般來說省裡作為上級管理部門,隻有不是申請書有重大漏洞,都會提交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第二步面臨的就是通訊初評(評活頁),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盲評。其實這裡面也有技巧,要想辦法促進你的申請書送到熟悉你的專家手中。已經畢業博士,一般來說在小圈子裡也積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如果是畢業有幾年的青年學者,那更是如此。
為了促進你的申請書送到熟悉你的專家手中,我們能做的:
一是學緣盡量遠離你的培養單位,南方拿學位的可以去北方工作,東部拿學位的可以去西部就業,這樣有一定的概率申請書送到你的師長手中。畢竟培養單位的研究方向是和你最相近的,跨區域送審,是有這個可能性的,大家并不清楚你的學緣;
二是要明确自己混的是什麼圈子?比如你的題目是宋代軍事史,看你是和宋史的專家更熟悉還是和軍事史的專家更熟悉,如果是前者,那二級學科就要選擇中國古代史,如果是後者,那二級學科就要選擇專門史了。同理,不能放到一個陌生的一級學科,比如你近代史畢業,研究的是近代宗教史,選擇的應該是近代史而不是宗教學。
總之,送審的專家最好認識你,能夠用上你的學術資源、學術人脈,那就有很大概率給你加分。
當順利通過通訊評審後,接下來就要面臨第三步:會議評審。通常,學校社科處會打聽到哪些申請書最終上會,有的學校會攻關,有的隻是告訴申請人,讓申請人自己籌劃。上沒上會這個根本不是秘密,省裡、學校如果想知道都會知道,比如安徽省,對于上會但是沒立項的項目,都會獎勵一個省社科項目。
作為個人,我們能做什麼?就是盡量打聽上會專家都有誰吧。圈内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公示前,中标的早都知道自己中了,不知道的就是沒中的”,此言雖然有些誇張,但是比例絕對不低。
(一)申報思路
筆者的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是第三次申請才中,除了運氣的因素,學術功力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申請書亦是一個日漸打磨完善的過程。第一次申請各方面一塌糊塗,沒中也在情理之中。第二次除了有了較大改善、名氣在不斷提升之外,恰好送到了一個熟悉的外審專家手中,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結果發榜一看,沒有自己。
隻能說功夫不過硬,即使有一個專家助力,結果仍然難以預料。此外,任何人沒有本事聯系未知的通訊評審,所以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所謂的“打招呼”。第三次申請,萬事俱備,沒有收到任何通訊評審的聯絡,最後還是中了。
不少學者的經驗,我覺得過于理論、可行性不強,或者隻适合于本學科,筆者在這裡主要關涉一些共性的、常見的、可操作的問題。
1.算準時間節點
衆所周知,國家社科基金在手,其他絕大多數項目不可以申請了,所以要把握住沒有在研國家社科基金的機會,盡量多地申請其他項目(特别是其他省部級)。
不少朋友在第一年中标教育部社科等省部級課題,第二年中标國家社科基金,這種情況已經不罕見了。即使申報國家社科基金的當年,也不要放過申報省社科的機會。同時立項的,并沒見被取消省社科的資格,隻要題目不一樣即可。
當我們中标國家社科基金後,要盡快結項,不要拖。很多朋友拖了四五年,四五年間也沒有真正的從事研究,不如快刀斬亂麻,抓緊結項,才能申請新的項目。
當年我算準了在我還能申請青年項目的最後一年,結項了之前的青年項目,再申請第二個青年項目,優勢是不言而喻的,畢竟水平、經驗、成果已經達到了最高峰。
2.選題
選題确實很重要,好的選題即是成功了一半。題目最好要簡單明了,至少在純文科不要搞那種花裡胡哨、讓人不明所以的超複合句。題目内容倒不一定非要貼近熱點(時政),但是一定要有大的關懷,即使沒有現實意義,也一定要凸顯學術價值,同時具有問題導向與創新意識。
題目不能太小,現在學術研究已經非常細化,如果過于細碎的題目,會讓專家覺得缺乏學術對話,很難做到以小見到。這就是筆者在申請青年項目失敗的原因之一。那麼在什麼情況下小的題目也沒有問題呢?除了是指南題目之外,委托課題、冷門絕學、新疆課題、東北亞課題等是可以的。
申請課題失敗的原因之二,自恃藝高人膽大,沒有靠上指南。不是說自選課題不能中,真的需要很強的天時、地利、人和,一般青椒還是老老實實的按照指南設計,筆者前兩次申請都是自選題目都沒中,第三次在指南裡就中了。
與社會科學的研究不同,文史哲的題目很有可能不在指南之中,研究領域越明确,這種情況越明顯,社會科學的命題經常充滿現實導向與時代特征,一個指南就像一個大熔爐,往往能囊括很多,文哲學則不具備這個優勢,别無他法,隻能往指南上“靠”。
3.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老生常談,這裡僅強調四點:
一是文獻綜述不要亂糟糟地堆到一起。要按照一定的問題意識、邏輯層次分門别類,适當分段。每一段的第一句可以提綱挈領地闡述一下,最好不好上來就綜述,關鍵部分适當加粗(整個申請書全文亦同)。
二是即使有綜述也要有自己的關懷。要有述有評、述評結合,切忌隻述不評,隻評不述。可以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但是不要大加批判,顯示自己“天下第一”,要客觀委婉。“全是空白”類似這樣的話也要慎重。
三是領域内專家一定要一網打盡。不要有遺漏,限于篇幅,與題目聯系不緊密的大佬可以不展開,但是要提。比如陳來(2001、2009年)。很有可能審你申請書的大佬就是你綜述的人物!同時,外國人、外文文獻,除非必要,不需要着重筆墨,畢竟老外不會審你的申請書。
四是國内、國外研究概況不建議分開闡述。沒有必要人為進行區隔,似乎研究在兩個世界,完全可以按照研究主題混同叙述。古今、中外的研究思路是具有共性的。
4.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申請書的重中之重,是申請書的闡釋大宗,相關部分條分縷析,盡可能的具體、清晰,不要模糊處理,不能把框架思路、重點難點混為一談。框架思路列出的研究提綱或目錄越細越好,文史哲的話,這個提綱或目錄最好以文字的形式,不建議以圖表的形式,圖表雖然花哨,并不符合文科的評價标準。包括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預期社會效益等,盡量落到實處,不要追求假大空之言語。
研究方法實事求是,重點撰寫自己能切實運用到的方法,不要羅列、堆砌研究方法,甚至發明一些奇怪的研究方法,比如比較研究法、曆史研究法、交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的描述要結合本項目撰寫。
可行性不要過分誇大,盡量強調自己的研究能力,與研究基礎可以有适當雷同,達到加強評審印象的目的。
5.代表成果
代表性研究成果是展示研究實力之處。前期成果豐碩,申請自然頗有優勢,兩年前開始,前期相關代表性研究成果限報5項,除非評審按圖索骥申報人的前期成果,才會全面知曉申報人的研究能力,否則對于成果多的申請人是确實是一大損失。
但是,成果多的申報者,可以采用一種模糊的叙述方式,達到展示自己的實力的目的。比如:
研究成果一專著,附語:本書相關章節發表了cssci幾篇。
研究成果二某論文,附語:被轉載、獲某某獎等。
同時要在研究基礎下第一句可以簡要介紹下自己取得的成績,如發表論文多少篇,雖然其中可能很多是普通期刊,但是也可以壯大聲勢。
代表成果的核心觀點,申請書要嚴格按照要求不要超過7000字,這部分是最可以簡化的。當然,超過一百字左右其實問題不大,隻要頁數不要8個A4版面,畢竟不會有人去數你的字數。
6.其他
申請書作為你的核心競争力,不要輕易示人,但是需要第三者視角提意見、促修改。除非是自己的師長、親密朋友,最好不要向其他人傳閱申請書。自己師門或研究相近的群體也要小心,因為研究方向過于接近,往往會給他們“靈感”。
有的朋友專門花大價錢在網上委托中介聯絡專家,其實大可不必,專家評語比較簡略,不值這個價,不如尋求自己的師友。要借鑒一些熟人的中标申請書,多多參考,從中取益。
誇大預期成果沒有關系,不要怕無法結題,中标後再說。首先沒聽說誰真的放棄無法結題,其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委員會對結項有統一的規定,不以個人誇大為轉移。完全可與論文集+專著(或資料集、數據庫)。
課題組成員,雖然很多案例經驗建議跨學科、拉大佬等,我們以為這個部分完全可以随性一些,并沒有那麼多門道。
(二)文本細節
1.基本要求
題目中一般不用逗号、冒号、破折号。選題要科學、嚴謹、規範、簡明,一般不加副标題,作為選題的最後2個字應該是“研究”,不能丢;在活頁一開始用黑體字交代選題編号。
建議保留選題依據、研究内容等提綱。按提綱撰寫,課題設計論證時參考評價指标及其權重,以使主題鮮明,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格式簡潔。
條理安排請按上述提綱進行。考慮到各部分還須展開層次,自行安排序号層次,注意前後體例一緻。規範使用一級、二級、三級标題,一般為:一、(一)1.(1)。
使用術語适當,不要出現病句、标點等低級錯誤。一定把格式搞美觀,細節決定成敗。
排版:建議宋體,小4或5号字,行距1.2-1.5。合理排版,不要因字體太小、行距過密而影響專家評閱美感。善于用黑體字将核心詞句或最想讓專家關注到的部分呈現出來,以便專家短時間内審閱活頁的核心内容。
2.選題依據
選題背景,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或學術需求層面,提出該選題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而過渡到所選選題的研究……開頭部分用5-8行字交代“選題背景”,從國家層面或學術研究前瞻性視角提出該選題研究的重要性。
充分肯定已有研究取得的成績,為本選題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同時要提出已有研究成果還存在進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間(1、;2、;3、),本選題正是圍繞……開展研究……
該部分内容将展示申請人對所申報課題的熟悉程度、研究深度、駕馭能力和獨到見解。撰寫時請注意正面介紹為主,有述有評,以評代述(評述結合,以評為主)。梳理相關研究學術史及研究動态要全面、系統、深入,盡可能引用一流(知名)專家、一流(權威)期刊(文獻)的近期成果,表述要言簡意赅。梳理國内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及研究動态後,加上“簡要述評”,肯定已有的研究……對本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同時将已有研究的不足轉化為本課題研究即将拓展的部分。
闡述課題相對于已有研究的獨到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一定要有建立在實質性研究基礎之上,特别是基于對國家社科基金已立同類項目新進展的深刻分析評論和獨到見解,要提出自己對該學術領域研究現狀的評價和判斷,敢于亮出觀點,充分展示自己對所申報課題的密切關注、熟悉程度、研究積累和獨到見解。
忌空泛自我評價,注意措辭,慎用“填補空白、原創第一”等語句。
3.研究内容
要有明确的研究對象、鮮明的問題意識、合理的内容框架、具體的目标體系。抓住選題關鍵詞,體現問題意識,确定研究邊界。
總框架及其各部分之間邏輯嚴密,層次合理。研究定位準确,思路清晰。“基礎研究”注重原創性和學術性;“應用研究”突出時效性和對策措施,有較強的決策參考價值;“綜合研究”則在交叉研究方面下功夫。要列出研究提綱或目錄,可結合圖表标示研究的邏輯路線或技術路線。社會科學領域的申請人要精心設計研究思路圖,将研究的背景、理論、思路方法、成果去向等融入到圖表中,以便專家通過研究思路圖的審閱就能掌握7000字活頁的核心内容。
重點鮮明突出,難點是真正有意義的難點。本課題的重點在于……(寫2點即可),本課題的難點在于……(寫2點即可)。
主要目标,與重點一緻或有必然聯系,表述清楚,注意課題名稱有相應的邏輯性。
計劃每一條目,建議先用一主旨句明确概括,再對其内容稍加闡述。拟定計劃應凸顯研究工作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4.創新之處
創新與特色主要體現在是否涉及新觀點、新領域、新問題、新方法、新角度、新材料、新論證等方面。
研究方法盡量具體化,根據研究内容設計和采用精細适用的研究方法;要結合研究内容詳述方法如何在本研究中使用,不要堆砌羅列各種方法,或詳細解釋方法本身。
5.預期成果
分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最終成果形式主要有專著、論文集、研究報告。
預期成果:中期成果,系列學術論文3-5篇;最終成果研究報告或學術著作;使用去向及預期社會效益;另外,通過項目開展研究,培養3-5名研究生,同時推動學術團隊的培育。
6.研究基礎
研究基礎部分,所承擔的各類項目不能作為前期成果;研究基礎相關論文、相關著作或研究報告、核心觀點請按照模闆分為三部分表述,不要寫在一起,不要超過5項,也不要少于5項。
不要透露個人相關信息,特别是寫前期成果時,有些透露刊發雜志名稱,或是在調研報告中透露關于某省、某市信息等等。申請人的前期成果不能列入參考文獻。
7.參考文獻
列出(最直接)相關的、具權威代表性的國内外參考文獻,盡量不遺漏。
申請人的前期成果不能列入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