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總在一些特殊的時刻給人以深刻的啟迪。黨員先鋒計劃第三組和第十組的黨員和對接寝室的20級同學們于4月22日晚17時在學1204開展了紅色經典誦讀活動。全體參與者透過李大钊的《青春》感受青年一代的責任、使命、擔當。
“嗟吾青年可愛之學子……念子之任重而道遠也,子之内美而修能也……為盡瘁于子之高尚之理想,聖神之使命,遠大之事業,艱巨之責任……乃不枉于遙遙百千萬劫中……與此多情多愛之青春,相邂逅于無盡青春中……”于廣俊向小組成員們深情的誦讀着李大钊的《青春》。铿锵的文字記錄着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記憶镌刻着理想的真谛,在如詩的年華中,李大钊先生漫漫求索着救國救民的真理。

1916年,中國正處于北洋軍閥的混亂時期, 《青春》如一聲驚雷,給漆黑的中國帶來一絲光明,發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最強音。戴逢源慷慨激昂的朗誦到 “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茲砥柱中流之責任……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由自然界中的春天,想到人生命的春天,想到政治的春天,将青春闡釋為理想、奮鬥、使命和責任,以其高度的時代性、先進性、革命性吹響了理想的沖鋒号,“不在龈龈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國之再生”。令無數老中青年為之一振,令時代覺醒。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被捕後李大钊在《獄中自述》中寫道“钊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獲罪戾,則钊實當負其全則。惟望當局對于此等愛國青年寬大處理,不事株連,則钊感且不盡矣!”李大钊即使身陷囹圄卻沒有一絲慌亂和遲疑,仍然一心為了民族解放,為了“再造”和“振興中國”,繼續闡述其革命主張,字裡行間盡顯信仰的堅定和熾烈。1927年4月28日,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先驅李大钊在北京就義,年僅38歲。臨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産主義,共産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李大钊終以青春之自我,踐行創建青春之國家的決心,試看未來之寰宇,必是赤旗之世界。
同學們用這種看得清、聽得懂、記得住的生動方式,誦讀紅色經典、講好紅色故事,弘揚正能量,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團員聽黨話、跟黨走,勇于擔當,敢于創新,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緊跟新時代、努力學習、不負韶華!